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如今的中国,似乎真的阔起来啦。随便你去什么地方,无处不大兴土木,就连很偏僻的乡村,都有修路盖房工程。做为首善之区的北京,又适逢举办奥运会,工程项目地上地下,整个城市成了“大工地” 。只要几天不出门,就会旧景成陌样,老路变新途,想寻找熟悉标志吗,早已不知去向何方。尤其是搬迁居民,过半年一载回访,“黄鹤不知何处去”,此处空留感叹人,此时心海情感波澜,起伏跌宕喜忧交集,恐怕旁人难以理解。

本人居京几经搬迁,偶尔会有怀旧情绪,恰似春天温柔的风,轻轻吹开回忆之门,这时最想做的事情,就是去探访往日旧居。常常是乘兴而去,往往是败兴而归,原因是老屋已拆旧街已改,连点往日踪影都未留下。这时心头的懊丧,就像饭里落了苍蝇,舍弃不忍,吃掉勉强,站在那里不知所措。名人、官员故居可以保留下,普通百姓的房舍宅院,哪怕再有生动故事,哪怕再有时代悲欢,都会像秋天的落叶,被城市改造的扫帚,毫不留情地一扫了之,既不会存档更不会入史,不管有多少眷意恋情,都只能收藏在自己心室,成为个人“城居档案”。

其实有个最基本的事实,是不应该被淡忘或被忽略的,这就是:比城市更老的是人,比“特殊”人更多的是普通人,城市是由普通人所建,名人大院官员豪宅,同样出自普通人之手。如果说一座煌煌城郭,古老故事和演变历史,构成她独特的文化,最生动最丰富最久远的,恐怕还是城市平民文化。平民文化即使构不成主体,起码不要轻率地被否掉,给普通人留下点生活记忆,这样的要求总不能算奢望吧!可是,我们不妨随便地看一看想一想,那些普通人居住的老宅,只要被开发商一眼看中,就像个急着要喝奶的孩子,连留点念想的时间都不给,就火烧屁股似的催你走。这种鲁莽举动,难道还少吗?

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,在过去漫长岁月里,发生了多少事情啊,哪件不与普通人息息相关。就以近百年的北京来说吧,新旧政权的更迭,战争角逐的胜败,政治运动的起落,城市建设的得失,有多少惊心动魄的内容,成了作家创作的丰富素材。而最生动最感人的作品,莫过于写普通人的那些,从早前的《茶馆》《龙须沟》,到后来的《渴望》《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》 ,再到更后的《守候幸福》《真实人生》,这些倍受普通人喜欢的影视剧作品,无不是写的小百姓生活悲欢,看起来自然会津津有味儿。可见普通人是多么珍爱自己的生活。拆掉了祖居的老宅,改造了熟悉的老街,百姓生活质量是会提高,而那种早已经形成的,往日美好温馨的情感,依然会悠悠荡漾在心中。对过去氛围的眷恋,在有些人看来,远比对今天物质享受,似乎更让精神得到满足。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事实。

可是,时代总得前进,生活总得提高,同样也是无法改变的事实。面对如此艰难与尴尬,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是好呢?以我个人的想法和建议,最好给普通人留点记忆空间,具体地说,在建立博物馆和编写城市史上,给城市居民的生活记忆,不妨留一席之地和一页空白。看看现在的博物馆,翻翻现在的城市史,官家有位置,古人有位置,帝王有位置,文物有位置,民俗有位置,建筑有位置,家具有位置……唯独普通人的生活,即使有也不过是点缀。而且很少有纯粹个人的东西,这就为未来研究城市生活,留下无法弥补的缺憾和空白。

拆的毕竟已经拆了,建的毕竟已经建了,现在再说什么,好像都无必要了。但是,总还是要搞点抢救为好,从时间上看也还来得及,如建立“平民生活历史博物馆” ,编辑《平民城居个人史料》图书,将普通人的生活悲欢,以及平时生活变迁资料,都编辑和收藏进去,就会从侧面反映时代。前些时我在电视上看到,有好几个城市的居民,展示日常开支的账本,展示几年更换的电器,展示生活录像和来往书信,这些物件都是生活的记录,更有着普通人的悲欢。

我敢断言,不管城市怎样拆迁,经久建造的情感大厦,绝不会从心中搬动。如果某个院落某条街道,在拆建之前留些充裕时间,让老邻居坐一起回忆一下。把过去发生过的事情,用文字详细记载下来,将当时环境和居民,用摄影器材拍照下来,印成书册送给搬迁住户,这样的礼品何其珍贵。存入博物馆更是独特藏品。

话题:



0

推荐

柳萌

柳萌

282篇文章 7年前更新

出生河北省宁河县宁河镇。现在宁河县划规天津市,60年后回去过一次,老家的样子全变了,一个四面环水的老县城,沦落成了一个破败乡村。本老汉跌跌撞撞已经活到八十大岁,不易呵。见如今许多事都颠倒,干脆俺也把年岁颠倒过来,以80后的目光观世界如何。故此仍说出生河北省,只是为那消逝的过去,在心中留下美好记忆。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