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近来读了几篇谈老的文章,让我很有些感触和感想,特别是邓友梅兄对镜“顾影自怜”,而后写的那篇《老而来乐呵呵》,读后更是让我不禁久久唏嘘。

人生七十古来稀,这是说的过去年月,如今生活条件好了,长寿的人随处可见,这话已无普遍意义。那么,除了年龄为标志,人的老与不老,又应该如何区别呢?依我看主要是心态——心里毫无芥蒂的人,心情永远畅快的人,心思思谋正事的人,心地比较开阔的人,心意常存感恩的人,行为正派无邪的人,总之一句话,没有花花肠子弯弯绕的人,我就觉得并不太显老。如果再说白点,就是心地坦诚的人,处事简单的人,老态会迟来些时日。

这样说绝对不是情感驱使,而是现实中的几位高龄师友,让我坚定了这样的认识。从年龄上看他们比有的人,要年长十几二十岁,可以说是属于两代人,但是在平日言行举止上,不熟悉的人就觉得相反,把幼者说成长者完全可能。这种事我见过不只一两次。陌生人询问:“谁谁比谁谁年长吧?”等得到否定回答时,问者会惊异地说:“不会吧?怎么见谁谁比谁谁,显得老态龙钟呢?”

在我接触较多的文友中,仅以北京圈儿的而论,除前边说的邓友梅,还有我等七八位老哥们儿,属于友梅这个年龄段——七老八十中的七老者,活得都蛮自在、悠闲,在家独自写点小文章,出外与友喝茶聊聊天,还有的喝点酒玩玩牌,在神情上都不显得老。至于比我们老一辈的师友,同样也有六七位吧,都是八十开外的人啦,在他们面前,我想连那位叹老的友梅兄,大概也不会再捋胡须了,只是个小弟弟而已。可是,这几位八旬开外的老人,你见到他们就会觉得,行动和思维毫无老态,至今笔耕不辍佳作常见,给人的印象与年龄并不相称。参加各种活动跟年轻文友一样快活。

可是有的人则不然。从年龄上来说,应该属于七老这一拨儿,看上去则比八十还八十,走路不稳,反映迟滞,坐定打盹,即使不像友梅那样“顾影” ,我想他也免不了偶尔会“自怜” 。跟友梅不同的是自己不敢证实,硬是愣充“年富力强”的好汉 ,惟恐一称老被请出圈儿外,失去自己习惯了的东西,例如某些虚名、开会座次、众人恭维,等等。这些东西一旦失去就会像瘾君子,恐怕连撞墙的心思都会有,因为,无此支撑日子会很难过得下去。只是毕竟落花有意流水无情,往日的权力名誉日渐式微,再想如何挽留都已力不从心,只能在最后的情感折磨中变老。

人说权位会产生腐败,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。同样的事实说明,虚名也可以使人衰老——起码会比常人显得衰老。原因何在呢?我以为,主要是心思用得过度,为了区区小名小利,掏尽心力奔走钻营,请客送礼,磕头求助,哪有一门心思放在正事上,活得舒心、松弛和专注。前不久去世的老作家林斤澜先生有句名言:“在名和利上要退一步” 。这话的意思照我理解,既未否认名利存在,也未说完全不要名利,关键是有时候要退让,更不要削尖脑袋去钻营。生活在现实中的人,若说一点名利思想没有,纯粹是睁眼说瞎话,完全泯灭了人的天性。尤其是在文艺界混饭吃的人,职业本身就与名利相连,完全舍弃根本不可能,有时候让一让和退一退,倒是个好的轻身方法。

我进入老年生活以后,感到高兴和欣慰的是,结交的更年轻的文友,他们的心态跟七老八十这拨儿,居然完全一样的安详。老与不老的这个话题,对于他们来说现在尽管为时尚早,但是他们养成的平和心态,却让我觉得要比年长者早慧,这究竟是生活的磨砺呢,抑或是借鉴前辈的“经验” ,我未跟他们探讨或询问过,大概是两者兼而有之吧。我非常赞赏有的年轻人,看似没有大的志向,只是专心致志地做事,而且是讲情意懂事理,真正地做到了心无旁骛,一点一滴地积累生活经验,使自己人生底蕴渐渐厚重。

其实,人生就是这样,有些事情想得通了,自然就会看得透,心胸也就随之开阔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老年人的人生阅历,如同一部丰厚大书,聪明的年轻人,用心地读一读,说不定会有裨益。总之,年龄无论是长是幼,职位无论是高是低,金钱无论是多是少,日子过得简单,思想保持单纯,专心做自己喜欢的事,拥有个平和的好心态,生活就会充满灿烂阳光,衰老说不定就会迟到几日。

话题:



0

推荐

柳萌

柳萌

282篇文章 7年前更新

出生河北省宁河县宁河镇。现在宁河县划规天津市,60年后回去过一次,老家的样子全变了,一个四面环水的老县城,沦落成了一个破败乡村。本老汉跌跌撞撞已经活到八十大岁,不易呵。见如今许多事都颠倒,干脆俺也把年岁颠倒过来,以80后的目光观世界如何。故此仍说出生河北省,只是为那消逝的过去,在心中留下美好记忆。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