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俗话说,人是衣裳马是鞍,说明穿衣的重要。可是就一般人来说,穿衣服不难,反正有衣袖有裤管,伸进四肢就是了。这谁还不会呢?可是会穿衣裳,却不那么简单,穿出品位穿出风度,符合穿衣人的身份,越发不那么容易。唐诗有句云:“云想衣裳花想容”,我要说的这几位穿衣人,虽说不是彩云鲜花,说起他们的穿衣,却也着实让我眼亮。

前些天从北京去天津,参加一部作品研讨会,中巴车拉着十几个人,作家中有老汉有中年人,更有少男少女多位记者。穿着应该说,都还算讲究,连我这邋遢汉都特意穿了件红色花格T恤。车快开动时上来个人,身着中式的白绸对襟褂,抖动着如张棉软萱纸,衣面上印着油黑汉字,俨然一幅书法作品,披在了此人的身上,移目一看,原来是评论家李炳银。炳银是文学评论家、书法家,穿上这么一件衣裳,浑身都透着文化味儿,我不禁连声为他叫好。

在漫长的行车途中无聊,我就想,在中国作家协会系统,还有哪些人穿衣像样呢?由炳银的中式衣裳,我想到另两位作家,比较喜欢穿中式衣裳,一位是小说家邓友梅老兄,友梅人称“京味儿作家”,他的小说《那五》《寻访画儿韩》《烟壼》等,都是北京味儿十足的作品,他是我眼界中第一位,最早也是经常穿中式衣裳的人,中式服装穿他身上,显得非常地得体,而且散发着一股幽雅。另一位喜欢穿中式衣裳的人,我就有点琢磨不透了,这就是翻译家陈喜儒。不过他的体态和相貌,穿上中式衣裳配以眼镜,嘴里不停地吐云纳雾,倒常常让我不由地想起,小时候见过的旧文人,两相对照就不再觉得奇怪。别看喜儒学的是日本语言,骨子里透着的依然是,中国文人的古扑气质。

除了上边说的三位作家,还有谁喜欢穿中式衣裳吗,反正我在中国作家协会未见过。喜欢穿西装的倒有几位,这首推评论家冯牧先生。第一次见冯牧是个初冬季节,他身穿黑呢子长大衣,头戴驼色贝雷式帽子,看上去非常精神和洋气。因为是参加作品研讨会,走进会场他脱去大衣,一身笔挺的藏青色西装,配上紫色带碎花的领带,加之他文质彬彬的谈吐,很有点外国小说中常见的绅士派头。此后二十多年直到冯牧逝世,我再未见过他穿别样衣裳,绅士的派头保持到最后。可见他是多么喜欢西装。

其他偏爱西装的作家,印象最深刻的几位,应该是陈丹晨、顾骧和鲍昌,唐达成和何镇邦二位,只是偶尔西装着身。令我奇怪的是这几位先生,都是以文学评论为主业,他们平日里都爱穿西装,显得异常干炼、庄重有学识,这无形之中在读者心目中,就增加了对他们的信任度。这并非是衣貌取人,然而在某些时候,衣貌却表现教养。有次朋友邀请聚会,席间,連两位将军作家,着装都是很随便,别的作家更甭说,唯有顾骧西装笔挺,像西方人赴宴赏歌剧,表现出一种庄重气度。我就跟顾骧说:“您总是绅士派头儿。”顾骧憨厚地笑笑不语。

这时我突然又想起,中国作协机关办公地点,在沙滩北街地震棚那几年,冯牧、鲍昌等喜欢穿西装的作家,每天出于斯进于斯, 在穿着随便的众人之中,显得是那么打人眼。灰不溜湫的火柴盒式简易楼,倘若没有他们服装的色彩,请想想看那会是多么晦暗呵,简直不像个文人所在地。所以至今每每想起,当年简易楼里那些人,首先进入我眼帘的,就是穿西装的作家。中国作家协会机关,迁入正规办公楼舍,工作人员年轻人多了,穿中装的文人,穿西装的绅士,似乎反而不再多见。如果说,服装有时代表教养、学识,以及某些职业的特征,这时我是多么希望,中国作协的大楼里,能够多一些这样的人哪

当然,我也想起自己的穿着,由于曾经多年的体力劳动,习惯穿可随地躺坐的衣服,生活正常后穿衣仍不很讲究。那会儿中国文联也在简易楼,简易楼里无卫生间如厕得出楼,中国文联的作家晓光在我楼上,他冬天如厕有时忘记穿外衣,就来找我借棉袄披上去厕所,可能是我的棉袄太破旧了,穿过回来他总要损我几句:“看你这棉袄,还不如收破烂穿的哪!”后来我留意才知道,敢情这位晓光老弟,也是喜欢穿西装的人。前些时的电视节目,播放他的专题片子,他依然是身着西装,显得非常精神庄重,看来晓光蛮会穿衣。

英国有句谚语说得好:“整洁的衣装胜过最好的介绍函。”我上边说的这几位先生,如此重视着装和仪表,而且给我留下长久印象,我想正是因为他们懂得,穿衣在生活和交往中的重要。看来真的是穿戴小事莫轻视啊。衣裳能显示出穿衣人的内涵。

 2012年8月16日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话题:



0

推荐

柳萌

柳萌

282篇文章 7年前更新

出生河北省宁河县宁河镇。现在宁河县划规天津市,60年后回去过一次,老家的样子全变了,一个四面环水的老县城,沦落成了一个破败乡村。本老汉跌跌撞撞已经活到八十大岁,不易呵。见如今许多事都颠倒,干脆俺也把年岁颠倒过来,以80后的目光观世界如何。故此仍说出生河北省,只是为那消逝的过去,在心中留下美好记忆。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