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 

 

 

我们不妨做这样设想:假如没有赵本山,你知道“二人转”吗?除东北三省的人,别的地方的人,大概很少知道。从这一点来说,赵本山成名的意义,并非完全在于演小品的成功,而是红火了“二人转”。赵本山是个非常聪明的人,他比别人更懂得利用机会,在他以小品成名之后,很快趁势搭起“刘老根大台”,在全国各地演出“二人转”。在电视剧和通俗歌曲一统银屏的天下,硬是给“二人转”这个地方小戏种,争得了个体面堂皇的席位。请问,除赵本山还有第二人吗?

相比之下,别的戏曲、曲艺等形式,就没有这样幸运了。这些戏曲、曲艺都各具特色,当年都曾经红火过风光过,遗憾的是没有赵本山式的人物,在受众多的电视节目中“推销”,渐渐地也就被观众遗忘了。比如我年轻时听过的,如 “京韵大鼓 ”、“梅花大鼓“、“河南坠子”、”天津时调”“二人台”、“苏州弹词”“山东柳琴”“京东大鼓”等等,如今不说完全面临灭绝,起码也是被怠慢或遗忘,即使在它们各自的故乡都难听到。这不能不说是个缺憾。如果往严重点方面说,是文化管理的责任缺失,拿小的戏曲形式不当回事儿,客观上造成它们自生自灭。

我不是文化研究学者,详细情况无从真正知道,仅从网上查到的资料看:“根据上世纪50年代末的调查,全国各地方、各民族戏曲剧种共有368个。到了1982年,编撰《中国大百科全书·戏曲卷》做调查统计时发现,还有317个剧种。而根据200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完成的《全国剧种剧团现状调查》,我国现存剧种仅剩267个,就在这267个剧种中,有一半的剧种仅有业余演出,有60多个剧种没有音像资料保存,许多地方剧种正在走向消失。”我比较相信这几个调查的数据,不信你打开各地电视台看看,节目形式跟央视毫无区别,没有或很少属于地区特点的节目。全国电视台如同“月饼模子”,烙出的“节目月饼”几乎无异,区别仅在于谁的更热闹更吸引眼球。

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如此怠慢,会让年轻观众越来越无知,会让民族戏曲日渐走向消亡。记得上世纪50年代,国家相关部门曾经提出过抢救戏曲的口号,对照着今天戏曲遭冷落的现状,毫无疑问,这些被抢救过的文化地盘正在丢失。面对此种情况何谈文艺的百花齐放呢?

那么,造成这种崇新弃旧、百花未放的情况,原因究竟在哪里呢?从文化管理者来说,没有上几代文化人,更看重民族艺术形式,虽然嘴上说:“民族的就是世界的”,却未能在实践中遵行。从电视等媒体来说,过于看重收视率,而忽略了传播文化的功能。从戏曲从业人员来说,对于本地戏种缺少自信,当然,更有个难以生存的问题。但是不管怎么说,或出于什么原因,在比之过去年月的今天,文艺百花本来可以更好齐放,有些戏曲却不多见或在消失,无论怎么解释都让人难以信服。

这些戏曲的形成或发展,需要几十年几百年的时间,而它们的消亡却是转眼之间。可以拿成百上千万的钱,拍摄一部并不是很好的电视剧,为什么就不能出少许钱,扶持一下这些濒临灭亡的戏曲呢?受众比较多的现代传媒电视,可以让通俗歌曲反复播放,可以让玩闹节目霸占时间,为什么就不能专门开设个栏目,让这些地方戏曲露露脸呢?即使收视率不高,总还起个普及作用,让年轻人增长知识吧。

至于收视率高低的问题,恐怕还是个做不做问题,仍然以“二人转”为例,假如没有赵本山等艺人,在各种形式和各种节目中,反复变换法子登台露脸儿,哪能培养出“二人转”异地观众。我在内蒙古工作生活18年,对西部地区“二人台”小戏,开始并不是很感兴趣和喜爱,渐渐地观赏多了熟悉了,自然而然也就有了兴趣。这说明观众兴趣是可以培养的,收视率也是从陌生到喜欢而来。以我的欣赏水平来说,“二人转”的诙谐逗趣,丝毫不逊色于“二人转”。最近周立波的“单口秀”,在电视上露面颇受欢迎,这不也是给了机会他才火的吗。

是时候了,这种“电视唱歌加玩闹,相声小品离不掉,偶见京剧和魔术,翻来覆去老一套。说是屏幕春色好,只见老枝在争俏,传统曲艺遭怠慢,何谈百花皆欢笑。”的局面,应该得到改变了。让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百花真正地齐放。这样才不至于辜负允许百花争艳的当代艺坛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13年7月6日
 

话题:



0

推荐

柳萌

柳萌

282篇文章 7年前更新

出生河北省宁河县宁河镇。现在宁河县划规天津市,60年后回去过一次,老家的样子全变了,一个四面环水的老县城,沦落成了一个破败乡村。本老汉跌跌撞撞已经活到八十大岁,不易呵。见如今许多事都颠倒,干脆俺也把年岁颠倒过来,以80后的目光观世界如何。故此仍说出生河北省,只是为那消逝的过去,在心中留下美好记忆。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