抗战史专家、著名书法家郭景兴先生,是我天津市宁河县同乡,长我八岁故称乡兄,是我孟旧窝完全小学同学,比我入校早故称学长。我这位同乡学长,写字身挺似山,走路脚底生风,说话音洪如钟,跟他的精气神比起来,不熟悉的人会以为他是弟我是兄。自打认识这位乡兄以来,我一再揣摩他的人生之道,如今一知半解似通不通。心得只有四句话:看淡金钱,名利不争,喜做善事,写字用功。
郭景兴是个有崇高理想的人,新中国建立之前,他追随共产党干革命,建国后从事教育工作,后来调到卢沟桥文物所当所长,不思谋着如何调职升官,却琢磨着如何保护卢沟桥,并高高兴兴自诩“守桥翁”。 宋朝大诗人陆游说:“位卑未敢忘忧国”,就是在文物所所长这个位置上,郭景兴却思谋起应该由国家操办的大事,在抗日战争爆发地卢沟桥,修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。经过郭景兴和他的同事们,倡议、筹建和多方搜集资料,这座见证中国人民英勇抗日的馆舍,终于巍然屹立在神州大地。中国人民抗日纪念馆的筹建,倾注了郭景兴毕生的心血,建成后他却不争名不要位,只挂了个研究员的名义。能够做成事,他就高兴。
当今社会什么都论钱,像本来只是工具的书写,只要写字写出点名气来,这字就成了白花花的钞票。而我这位书法家乡兄郭景兴,却依然固守着读书人本色,有求字者不论是何等人,只要你喜欢你就拿走,从不吝惜,从不说钱,所以在我们家乡宁河县,几乎处处可见郭景兴的字。有的人跟郭景兴求了字,可能是一时遇到困难,拿郭景兴字去集市换钱,他知道了并不生气发火,而是理解地微微一笑了之。由于郭景兴把书法当做艺术,写出来的字也就像他的人,不沾丝毫的庸俗和铜臭气味儿,每个字都是清清爽爽。我每次跟郭景兴求字赠人,受赠者总是爱不释手,夸赞郭老字的大气、豪放,没有半点儿敷衍应付。
郭景兴乐善好施,热心公益事业。他的书法作品多次捐献拍卖,将所得款项一分不留,全部赞助给困难的人。每次做成这样的事情,就是他最高兴的时候。郭景兴小时候家境穷困,如今自己的生活好了,儿孙们又都不愁吃穿,有能力就想着帮助别人。闲聊中他曾经跟我说过,几十年的搜集、积累,家里有些名家书画作品,他想找个妥善地方保存,当然,倘若能在家乡宁河县,建个馆舍供父老乡亲观赏,这是最理想最美好的归宿。不知郭景兴乡兄的愿望能否实现。
我身边有的书法家,动辄就说自己的童子功,书法作品中却显示不出来。从七岁就开始习书的郭景兴,真可谓用纸成山用墨成河,却从来不标榜如何如何,依然像个小学生似的天天习字。有朋友说,观赏郭老写字是种享受,你看他无论大字小字都是站着写,而且腰板挺直笔力从容,没有真工夫绝对做不到。这就叫真人不露相,工夫真假看作品。难怪在我们宁河家乡,都以拥有郭老字为幸为悦,因为郭景兴是位真正的书法家,收藏郭景兴的书法作品,等于收藏一份珍贵的乡谊。
我对乡兄郭景兴的认识,当然,远远不足以概括他丰富传奇的人生。好在有这部《“守桥翁”的中国梦》,作者剑钧又是位才思敏捷的作家,郭景兴的形神在他的笔下,定会得到充分而生动地展现。对于读者清晰认识这位老人,会大有帮助并会获得激励,从而知道人生的路应该怎样走。
甲午年春节回到家乡,忘年友人袁凤义、齐君锁,他们都跟我说:“郭老的身体越来越好了。”我听后感到由衷地高兴,回到北京电话问候郭景兴,我的这位乡兄告诉我,他正在寻找当年抗日第一枪地点。他的这份民族情爱国志,越发让我万分钦佩和敬重。郭景兴这位逾八望九的老人,如今还在为自己理想奔波,确如歌中所唱:“革命人永远是年轻”。那就让我们以欣慰的心情祝福,我敬重的乡兄学长郭景兴,在理想的梦境中身笔两健。
《“守桥翁”的中国梦》即将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)
2014年4月6日
0
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