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
2009年05月17日 15:49

善事也要讲成本

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,“希望工程”刚启动时,只是简单地搞了个仪式,从此就是扎扎实实地做事情,比如在各地建“希望小学”,比如组织大学生支教,比如给山区学校送文具图书,等等,让许多贫困孩子实实在在受惠。类似这样的活动全国还有,如环保部门的保护“母亲河”,如全国妇联扶持西部建“母亲井窖”等等,都是启动时搞个仪式或报导,然后就是一件事一件事地去做,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去落实。这样搞的公益活动才是,真真正正做善...

阅读全文>>
2009年05月10日 10:25

享受读书的快乐

悠闲的时候,泡上一杯茶,懒散地坐在窗前,捧着一本书阅读。茶气袅袅,书香漫漫。不时地呷上一口茶,随意地翻上几页书,心神都会清爽如风。所有的声音都哑默沉寂,听到的只是自己的声息,还有那书页的翻动声,整个人仿佛都溶入书中。这时难道不是一种享受吗?反正我一直固执地认为,如果人生有种种快乐,读书恐怕是最大的快乐。这正是图书这条长河,在进入高科技时代,依然翻波起澜的所在。

每次一本新书出版,看到读者排队购买,...

阅读全文>>
2009年04月28日 10:42

体验比视察更接近实际

关注民生,了解民情,现在成了官员的“座右铭”,大会小会讲,文章报告说。究竟如何关注、怎样了解,我却看不出有什么新招。从古代官员的微服私访,到现代干部的公开视察,其实作的都是表面文章。我不敢说起不到作用,但是,情况的真实程度有多大,我还是抱怀疑态度的。随便举两个例子:本人居住的小区,突然一天,收购废品摊贩不见了,跟知情的人一打听,原来上级要来检查卫生,怕环境太乱,居委会让小摊贩停业了。另一个例子更邪...

阅读全文>>
2009年04月25日 21:22

领导的话语权

几乎是在同一时段,有两位青年朋友,说了相似的事情,我听后颇感震惊。

事情很简单:因为对某项工作,当面提出不同意见,冒犯了单位领导的尊严,领导觉得没了面子,于是“龙颜大怒” ,脱口说出“你不愿意干就滚蛋!” , 结果,这两位青年朋友,一位天性比较倔犟,真的拂袖而去;另一位却吞声屈忍下来,只是再没有了锐气。

这里需要说明的是,这两位朋友的单位,都是国营事业单位,而不是私人的买卖,更不是外企港台公司。一个国...

阅读全文>>
2009年04月22日 14:23

谁最早提出“人道主义”办刊宗旨

邓朴方非常明确地表示:“这不行,哪能儿子办刊物,老子题词。除他之外,谁都行,反正都是叔叔、伯伯的,我想总不至于被拒绝。”

在北京火车站的对面,有条叫富建的小胡同,我至今还大致记得它的方位。有次去《北京观察》杂志社开会,先到了一个小时,就想到这条小胡同看看,转来转去却怎么也找不见了。问了一位在附近住的老人。据他说,前几年盖国际饭店,这条小胡同就被拆了。我听后,只是“噢”了一声,就再未说什么。而后怏怏...

阅读全文>>
2009年04月20日 17:32

曾经稀罕的罐头

这会儿,谁还拿罐头送礼呢?即使经济不宽裕的人,看望亲友或求人办事,需要带些礼品登家门,十有八九不会想起罐头。可是,三十多年前,罐头食品却是好东西啊,当做礼品觉得十分体面,不管馈赠什么样的人物,都不会有出手寒酸的尴尬。无论是鱼、肉罐头,还是水果罐头,那时都很稀罕,能够弄得几听,会被视为能人,收礼人接过来,脸上立显狐疑,开口准问:“你从哪儿弄来的啊?”那种惊愕的表情,有时弄得送礼人自己,都觉得很不好意思...

阅读全文>>
2009年04月11日 19:35

讲点“家风”

做为社会细胞的家庭,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,其实有着重要的作用,特别是在品德的形成上、为人处事上,家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。“家庭教育”一词的内涵,原来是指对孩子的品德教育,现在由于经济条件好了,则成了请人传授知识的代名词,可见家庭对品德、处事教育的淡漠。本文只好把“家教” ,称之为“家风” ,以免两者互相混淆。

说起家风,现在还讲吗?即使有,恐怕也很少。孩子出点什么事,一说起原因来,不是推给社会,就是责备学...

阅读全文>>
2009年04月08日 21:24

喝茶时想起茶事

喝茶的人,如今越来越多。喝出了遍地茶馆,喝出了无数茶叶店,喝出了茶叶一条街,还喝出了个茶叶节。茶还成了名贵收藏品。在茶上发大财的人,就更是无计其数。这茶简直成了精变为宝。至于茶叶的种类,茶叶的炮制方法,茶叶的包装形式,制茶的高超技艺,可以说是层出不穷。在“茶”字上显出的智慧,今人早就超过“茶神”陆羽。这不能不说是茶文化的幸运。 

那么,茶客喝茶的感觉如何呢?别人的感觉,我无从得知。依我多年喝茶的体会...

阅读全文>>
2009年04月07日 10:49

文人与古旧物玩家

北京的古旧物市场有几个,不详。如今最负盛名的,除了老牌的琉璃厂,新的当属潘家园。琉璃厂以买卖古董字画古籍传名,这早已被世人所公认。我年轻时逛琉璃厂主要是淘一些旧书。这潘家园古旧物市场的买卖,似乎更为广泛更为庞杂,去逛的人也就比琉璃厂要多得多。时常听玩古旧物的人谈论它。

潘家园古旧物市场在南城,距我居住的北城太远,至今不曾光顾过那里。不过,听说这家古旧物市场已经很久,主要是得助于一些人淘金的故事。其...

阅读全文>>
2009年04月02日 11:39

老来丢三别落四

“夕阳无限好,只是近黄昏” 。

这是人生规律。把晚年的时光,即使赞美得无以复加,又如何呢?都无法避免时光流逝。因此,老年人考虑问题、处理事情,应该从实际出发,似乎更好。这样反而会使生活多些情趣。比方说记忆力的减退,就是难以逆转的事实,经常“丢三落四”犯糊涂 , 有的老年朋友很苦恼。其实完全无此必要。依我看,人到了老年就应该,有所“丢”有所“不丢” ,有所“落”有所“不落” ,这比什么事情都“清醒”要好。...

阅读全文>>
2009年03月30日 14:28

我经历的《苦恋》风波

一部电影激起轩然大波

20世纪80年代,有部故事片,在文艺界引起争议,在社会上产生影响,这就是白桦编剧的《太阳与人》。

这部电影根据白桦剧本《苦恋》改编。剧本内容是写画家凌晨光一生的遭遇。凌晨光少年时在旧中国,家境贫寒,却有才华,得到不少人的器重。青年时期被国民党抓壮丁,后被船家女绿娘搭救,从此二人生情相爱。凌晨光一直反对国民党政府,为躲避特务追捕只好逃到国外。在美洲的某个国家,他成为著名的画家,绿...

阅读全文>>
2009年03月26日 15:46

谁来惩治“吹牛”官

如今稍微上点年纪的人,大概都会清楚地记得,在所谓“大跃进”年代,各地很出了些吹“牛”官员,他们像疯了一样胡吹乱侃。什么“人有多大胆,亩有多大产” ,什么“十年超英(国),二十年赶美(国)” ,于是亩产千斤稻日产万顿钢的“喜讯” ,就像秋天的风处处劲吹,把人心搅得晕晕乎乎。如果给这种浮夸风来个新解,就是官员嘴上的“形象工程” ,跟地上的“形象工程” 一样,本质都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。

当年搞嘴上“浮夸风”的...

阅读全文>>
2009年03月25日 10:03

领导者要善待下属

我年轻的时候,曾经在国家机关供职,无论年龄、资历、职务,当时都是小字辈儿。正、副部长高攀不上。具体领导的司长、处长,有的来自延安,有的是地下党,还有的留过学,就凭这资历、职务,我想就够“威风”啦,对下属摆摆镨儿,做事有点武断专行,别人大概都不好说什么。可是我的这些上司,却格外谦和、平易,只要你请示事情,他们总是耐心听完,然后跟你商量,这样办好不好,那样做行不行,跟部下完全是平等地位。既让你感觉舒服...

阅读全文>>
2009年03月23日 10:27

听孙犁先生谈人生

我有篇文章《文坛自有细心人》,文中曾经说到20多年前,陪同韦君宜、陈荒煤二位文学前辈,访问老作家孙犁、方纪先生。由于自己处事比较粗心,未能把当时情景记录下来,现在想起感到惋惜和遗憾。研究孙犁的学者刘崇武先生,从报刊上读到这篇文章,特意来信,希望把我知道的关于孙犁的事,能够写出来或者告诉他。由于有崇武先生信的促使,我就尽力回忆那些年,跟孙犁先生的多次接触。

  知道孙犁先生名字,读孙犁先生的作品,以及...

阅读全文>>
2009年03月19日 13:20

逼出来的《作家参考丛书》

我至今保存着周谷城的一件墨宝。周老既是著名历史学家、教授,又是政治家、社会活动家。在我任作家出版社编辑部主任时,为出版一套“作家参考丛书”向他请教,他欣然命笔写下:“百花齐放,百家争鸣。发展学术,促进文明”十六个字。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,思想界还不很宽松,周老竟然如此提出,足见老先生的学术胆识。这对于我们策划“作家参考丛书”,可以说是起到了鼓励和推动作用。

1985年,作家出版社刚刚恢复时,正处于国家计...

阅读全文>>
2009年03月16日 21:19

吴祖光和三套书的诞生

《说闲文丛》一套计三种图书,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后,据说在市场销路还算不错。在这套丛书出版之前,华夏出版社也出版过一套,书名是《生活艺术丛书》 ,而且这套丛书有八种之多。这两套丛书名字不同内容却相差不多。这两家出版社出版的这类丛书,都是受中外文化出版公司启发,没有中外文化出版公司的那套“五集”丛书,很难说会有后来的两套丛书。

那么中外文化出版公司出版这类书,又是如何策划和最早问世的呢?这就不能不提...

阅读全文>>
2009年03月13日 22:55

简易楼里的中国作协

北京沙滩北街2号大院,历史上曾经是北京大学的老校舍,光荣的五四运动就在这里爆发。院中空地盖临时房子之前,就是著名的“五四广场”。现在这个大院划归《求是》杂志社。在东土城路25号楼建成之前,有十多年的光景,中国作家协会机关都在此。不过,只是占据广场的空地,盖了一栋简易楼用来办公。隶属中国作家协会的《小说选刊》杂志社,随着作家协会的迁出也于2003年最后搬走。作为《小说选刊》一名工作人员,我不得不无奈地跟这座...

阅读全文>>
2009年03月08日 16:29

体验比视察更接近实际

关注民生,了解民情,现在成了官员的“座右铭”,大会小会讲,文章报告说。究竟如何关注、怎样了解,我却看不出有什么新招。从古代官员的微服私访,到现代干部的公开视察,其实作的都是表面文章。我不敢说起不到作用,但是,情况的真实程度有多大,我还是抱怀疑态度的。随便举两个例子:本人居住的小区,突然一天,收购废品摊贩不见了,跟知情的人一打听,原来上级要来检查卫生,怕环境太乱,居委会让小摊贩停业了。另一个例子更邪...

阅读全文>>
2009年03月04日 10:16

另种座位也该让

很有一些时日了,报刊都在议论,城市公交车上,年轻人该不该给老年人让座位。从道德角度上看,更多的言论表示,尊老爱幼是美德,当然应该给老人让座;从实际情况考虑,也有人另有看法,认为年轻人工作很辛苦,不给老人让座可以谅解。总之,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,谁也没有办法说服谁,让不让座全恁每个人感觉,就像那首歌中唱的“跟着感觉走”。你实在累了就不让,你良心不安了就让。公交车上让与不让座位,现在已经习以为常,绝对...

阅读全文>>
2009年03月04日 10:14

老干部局是干什么的?

读者看了这个题目,以为我是明知故问。其实我真的不太明白。

现在几乎所有单位,无论是大是小,是事业是企业,只要有离退休干部,都设有专门机构和人员,负责管理老干部工作,有的叫局,有的叫处,有的叫办公室,许多人因这个机构当了官。这本来是一件好事情。老干部们操劳一生,退休后有人照顾,真正地安度晚年。新机构设立安置年轻人,借此有个提升的机会,岂不是两全其美的好事?可是实际情况,好像并不真的那么美妙。这个机构...

阅读全文>>